摘要:“我想不到,在国内这么偏僻的地方,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,进到镇里仿佛是到了英国的剑桥,街旁到处流着活水:一出门,便可以洗菜洗衣,而污浊立刻随流而逝。” ——老舍先生的《滇行短记》严家大院这是老舍先生初次到喜洲古镇时,对喜洲的赞美溢表于言辞。而...
“我想不到,在国内这么偏僻的地方,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,进到镇里仿佛是到了英国的剑桥,街旁到处流着活水:一出门,便可以洗菜洗衣,而污浊立刻随流而逝。”
——老舍先生的《滇行短记》
严家大院
这是老舍先生初次到喜洲古镇时,对喜洲的赞美溢表于言辞。而我对喜洲古镇的第一印象:清净自由,微风拂面,漫步古镇,一路上草木相伴,凉风相随,静享属于自己的静谧时光。我从未对任何一个古镇有过高的评价,毕竟去过的古镇都基本如出一辙,有古建筑、有古镇特色但还夹杂着浓郁的商业气息,而喜洲古镇却大不相同,不但原生态,还带着一股耐人寻味的古朴韵味,所以去到大理,喜洲古镇便不可不去。
喜洲古镇
千年古镇——喜洲古镇
喜洲古镇位于大理以北18公里,东临洱海,西倚苍山,是洱海西岸白族百姓聚居的古老村落,翻看中国历史,喜洲为“南诏”王国时期的重镇,如今已有千年历史。喜洲建于隋唐时期,是茶马古道必经之地,商贸繁盛,人文荟萃,至今保存有完整的白族民居建筑。
古镇内那一座座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建筑风格都是传统的“三坊一照壁”,镇子的格局也是延续着“四合五天井”的庭院格局,极富民族特色。喜洲镇压中心四方街,有一座名为”文明坊“的石坊算是喜洲古镇的标志性建筑,据说是明代镇上出了几位进士后才修建;中心四面均为商铺,见证着古时商贸云集,繁华的景象。
文明坊
从四方街中心散射分布的这几条主干街道只需半天时间便能逛遍,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,建议你穿进小巷子,去寻找那些隐匿在古巷中历经百年风霜的斑驳老记忆,更加有韵味。
行走在喜洲古镇里,踏在古韵的青石板路,看着穿着当地民族服饰的白族老人来回穿梭,宛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,时光都停留在这里,生活显得如此的慢,镇上的小狗们都倚在门口,半眯着双眼,静静的享受这柔软慢时光;和煦的阳光照射在古镇内的老树上,透过树叶散落在地上的光斑犹如星光点点,闪耀在这座遗世独立的古镇里。
舌尖美食——喜洲粑粑
“我走得越远,喜洲粑粑的酥香就越在指尖缠绕”,这句话出自某位采访团诗人的口中,对喜洲古镇特色美食——喜洲粑粑的赞誉之情不绝于口。
喜洲破酥粑粑是喜洲著名的风味小吃,色香味具佳,当地人较为喜欢食的美食之一。几年前上了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纪录片,随后便声名鹊起,如今也算是喜洲最重要的一个名片,不少人为了品尝正宗的喜洲粑粑特意跑到喜洲古镇。
喜洲粑粑用麦面烤制出来的饼,可甜咸两种口味,做成圆饼抹上香油之后,把圆饼放入上下都有炭火的平底锅中慢慢烘烤,烤香直至烤酥。成品特色是色泽金黄,口感香、酥、松、甜(咸),油而不腻,倍受人们的喜爱。
破酥粑粑的美味流传至今且深受人们喜爱,对于烤制方法定是有独特之处——粑粑放在炉子下面,用上面的炭火逐渐烤熟,烤制方法一直延续百年以前的传统;每次去喜洲古镇都要到某家粑粑店购买一个,在店门口站立一会,看着店家熟练的手法制作粑粑,然后再放入炉子中,大约十分钟后,一锅黄灿灿、香喷喷、又酥又脆的“破酥”出炉,空气中都弥漫着喜洲粑粑的香味,令人垂涎三尺。
”青出于蓝“——喜洲白族扎染
喜洲白族的印染工艺源远流长,古称“绞缬”;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是白族传统手工艺的瑰宝。
主产周城、起源于南诏。喜洲扎染的原料为纯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,将图案呈不连续点状印在布上,手工按点扎缝成结,以苍山上生长的寥蓝、板蓝根、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作染料,浸泡冷染多次,漂洗,碾平整形,即成蓝底白花的各种图案,图案上有自然晕纹,青里带翠,凝重素雅,薄如烟雾,轻若蝉翅,韵味别致。
在喜洲古镇集市上随处可看到晾在竹竿上的扎染,倚靠在斑驳的墙面上,远远望去,像是步入了古戏剧场景般,轻抚扎染,用指尖感受扎染的工艺,便有想法想要带件回去,向满脸笑容的老奶奶询价,挑选付款放入包中一气呵成,如果喜欢那么就拿下带走,顺便沾染点喜洲古镇的历史气息。
游玩大理,不能不去喜洲古镇。到喜洲古镇去寻幽踏古,感受小镇古今历史的沧桑和变迁,领略大理白族人民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,仿佛在欣赏一幅浓缩了白族千年历史斑斑驳驳、古色古香的水墨画。在喜洲古镇,寻得一方静谧之处安放这颗躁动不安的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