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大理喜洲古镇入口“魁阁“大理古城以北20公里处有一座古镇名为“喜洲”,是洱海西岸白族百姓聚居的古老村落,从史料上看,喜洲为“南诏”王国时期的重镇,如今已有千年历史。“南诏”崛起于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天宝年间,此前洱海周边有六个城邦小国,史称“...
大理喜洲古镇入口“魁阁“
大理古城以北20公里处有一座古镇名为“喜洲”,是洱海西岸白族百姓聚居的古老村落,从史料上看,喜洲为“南诏”王国时期的重镇,如今已有千年历史。“南诏”崛起于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天宝年间,此前洱海周边有六个城邦小国,史称“六诏”,北部的五诏皆与“吐蕃”结盟,而独有南部的“蒙舍诏”始终依附唐朝。为了打击吐蕃势力,唐支持“蒙舍诏”用兵剿灭五诏一统洱海建立“南诏国“。
喜洲街景
“南诏”建国后,在原六诏的属地上设“睑”(相当于唐朝的“州、县”)作为行政区划,又在洱海核心地区增加四“睑”,共设“十睑”,喜洲为其中“大厘睑”的治所。
喜洲镇口古榕树
喜洲镇的街口有一棵硕大的古榕树,枝繁叶茂成为一个标志,旁边有一所残破的寺庙和一座小学。沿着街道前行,两边皆是商铺,熙熙攘攘非常热闹。
喜洲小学”德馨坊“牌楼
喜洲小学门口有一座牌坊“德馨坊”,古镇中央“四方街”广场上另有一座重建的大理石牌坊,名曰“提名坊”,看来喜洲人对读书颇为重视。
严家大院
作为一座古镇,最具观赏价值的就是白族民居,镇内计有“严家大院”、“董家大院”、“杨家大院”、“尹家大院”,等众多“大院”,但仔细查阅资料,发现这些“大院”大多建于民国时期,与历史上的大院并无关系。
小庙斗姆阁
”南诏“当初以武力建国,“南诏国”的存续期与唐朝大致相同,始终夹在唐朝与吐蕃两大强权之间,160余年间不断附唐叛吐蕃、叛唐归吐蕃,权衡机宜,反反复复,因此洱海周边烽烟不已,战火不断。特别是清朝末年的回民起义和战乱,使这一带的地表建筑几被摧毁殆尽。
喜洲民居
喜洲地处洱海西岸滇藏交通要道,界于北部上关与大理城之间,气候宜人,土地平坦肥沃,自古以来就是富庶之地,自“南诏”时期起王公贵族们就在此置地建筑宫殿与府邸。
喜洲民居
千百年来,朝代更替有如斗转星移,王公、贵族、富绅、豪强你方唱罢我登场,但土地还是那片土地,只是土地曾经的拥有者却早已不知所踪。
喜洲民居
翻看中国历史,朝代更替大多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动荡,一拨人剃另一拨人的头犹如割韭菜,几代人积累下来的财富除了少部分被转移给了新的统治者,大多都是灰飞烟灭,无法继续传承,不论是地上的宫殿、城廓还是地下的墓穴,几乎都难以延续。
喜洲烧饼摊
只有一种东西是亘古不变的,那就是可以吃到肚子里的东西。这里有一种被称作“喜洲粑粑”的酥油饼,现在已经被列为“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”加以保护。
喜洲粑粑
这种揉入猪油与土碱的发面饼分为甜、咸两种,分别以红糖、豆沙为馅,或者以火腿、椒盐做馅,放入一个桶内,上覆一盆炭火烘烤。这种自上而下的反常烘培方式非常独特,大概是可以入选“文化遗产”的原因,中国人对饮食艺术的钻研向来无人能敌。
喜洲街景
喜洲的街道几乎是原生态的,尚未被彻底地商业开发而显得有些破旧,因此比“大理古城”更有韵味。
喜洲街景
古老的街巷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,在一个快速变化着的时代,人们抓紧机会留住岁月的印迹。
喜洲婚纱照
伴随着摄影“爱好者”而来的,是逐渐形成了一个摄影产业,掌握摄影这门技术的人如果能够以手艺换得生活费用,也才能把“爱好”更好地持续下去,能够挣钱养活自己才是硬道理。
喜洲婚纱照
在喜洲拍摄婚纱照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生意,摄影师具备的技能和拥有的专业装备已是今非昔比,回想早年北京天安门广场、上海外滩上拍留影的那些摄影摊,实在是无法相比,社会真的在进步之中。
喜洲街景
沿着古老的街巷走一走,虽然覆盖着灰尘的石板路远没有许多“古城”那么光鲜,两边的房屋也有些残破,但仍能令人感到惬意,不施粉黛,没有雕琢,这毕竟更加接近真实的历史。
喜洲古镇入口广场
喜洲与大理间交通:从“大理古城”城门口的售票亭可以购买到“喜洲”的旅游车票,或者从古城西门外公共停车场搭乘到“喜洲”的小巴车。